2025年2月26日,歐盟提出最新簡化版 CBAM 草案,將正式徵收時間延至2027年,並為中小進口商減輕負擔,同時加重違規罰責。CBAM 首波涵蓋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與氫氣,清楚鎖定高碳排產品。
CBAM 原始法案要求需準確蒐集「直接、間接與前驅物排放」數據,且依 CN/HS 編碼細項計算。簡化草案中將部分鋼、鋁製品,著重在前驅物的排放計算,可排除較低排放的生產製程計算。但目前中小企業仍普遍缺乏制度化碳盤查體系,須加速建構與驗證能力 。
臺灣扣件產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5年以來,外銷比例一直保持在93%以上,穩居全球第三大扣件出口國,其中台灣扣件位居歐盟進口第四大國。
歐盟 CBAM 的上路,代表未來出口至歐盟的扣件產品(如螺絲、螺帽)將面臨碳排放申報與潛在憑證成本壓力。
CBAM對扣件業的潛在衝擊
-
碳含量申報成為貿易門檻
CBAM要求產品進口時需提供直接與間接碳排資料。以扣件產品為例,鋼材的碳排放資料將成為焦點,但許多中小型扣件製造商尚未建置碳盤查系統,將面臨資料不足、無法出口的風險。 -
成本上升與報價困難
若缺乏明確的碳足跡資料,將無法採用實際排放值,而被歐盟以預設值(通常偏高)計算CBAM憑證數量,導致產品報價居劣勢。 -
被排除於歐盟供應鏈之外的風險
扣件多為組件產品,歐系品牌商將更傾向採購具碳資訊、甚至具第三方認證的供應商,無法提供碳數據者將逐步喪失競爭資格。
扣件業者的四大關鍵對策
- 立即啟動產品碳足跡盤查
以CNS ISO 14067 或 GHG Protocol為依據,盤查自家產品碳排來源,優先針對主要出口至歐盟的品項建立碳排模型。並與上游鋼材供應商合作,取得其原料碳排數據。 - 建立「可追溯」的碳資料體系
建立內部碳資料庫並串接生產製程資訊(如能資源使用、排放因子等),未來可自動化輸出CBAM申報所需資料,降低行政成本與錯誤風險。 - 爭取供應鏈碳透明度與合作減排
透過產業公會或產業鏈平台推動原材料碳資訊標準化。鼓勵與上下游建立「碳共好」關係,例如採用低碳鋼材、改善熱處理或表面處理程序。 - 爭取政府資源,降低轉型成本
台灣政府正推動碳費制度、碳標籤與中小企業碳盤查輔導計畫,扣件業者應積極申請技術、輔導與補助資源,降低轉型初期的成本負擔。
CBAM 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對於出口比例高、國際市場依存度大的扣件業而言,「碳資訊的可取得與可信度」將是下階段的競爭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