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推薦閱讀 解析EcoVadis警訊:台灣企業如何化...

解析EcoVadis警訊:台灣企業如何化解高風險挑戰

發佈於 Jul 23, 2025
Share
解析EcoVadis警訊:台灣企業如何化解高風險挑戰

一個充滿矛盾的信號

台灣企業的永續績效近年穩定提升,然而,筆者在研究 EcoVadis 報告時,一項數據引起了我的高度關注。在官方一篇旨在闡述全球風險下降趨勢的文章中,圖表卻顯示:在歐洲以外,擁有超過 250 家受評企業的國家中,台灣在 2023 年的「中高風險」企業佔比竟是最高的。(Fig.1)

(Fig.1 來源: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Things Going Down (In a Good Way)

這個數據令人困惑,因為從其他趨勢來看,台灣企業的永續績效正在進步。那麼,高風險的標籤從何而來?本文旨在解析這個矛盾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並為台灣企業提供清晰的行動方針。

數據洞察:台灣永續績效的「結構性斷層」

在全球企業永續轉型的浪潮中,台灣企業的表現正逐步受到國際關注。然而,透過對 EcoVadis 資料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台灣整體永續評比表現雖逐年提升,卻存在顯著的「結構性斷層」。這種斷層並非來自全面落後,而是源於不同規模企業、不同主題指標間的表現落差。特別是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以及不同永續主題如「勞工與人權」、「商業道德」等方面,展現出進步與挑戰並存的趨勢。透過以下資訊分析資訊有助於揭示隱藏在平均數據下的真實問題:

  • 整體績效:
    超越亞太,但與全球仍有差距,其數據顯示,台灣企業的永續績效近年來穩定提升,2024 年的整體平均分數,已成功超越亞太地區的平均水平。然而,這個值得慶賀的成果,卻不能掩蓋我們與全球平均分數之間依然存在的顯著差距。這條未能跨越的鴻溝,正是風險問題的根源。(Fig.2) 

(Fig. 2 全球/亞太/台灣 總體分數比較)

  • 核心癥結: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巨大落差,台灣永續績效,呈現出強烈「企業規模斷層」:
    大型企業:世界級的領跑者。
    台灣大型企業的表現極為亮眼,其平均分數不僅遠超亞太同儕,甚至超越了全球大型企業的平均水平,展現出世界級的管理實力。(Fig. 3)

(Fig. 3 全球/亞太/台灣 大型企業總體分數比較)

  • 中小企業:追趕全球的挑戰者
    相比之下,佔台灣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雖然也已超越亞太平均,但其分數大幅落後於全球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正是這群在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企業,其與世界標準的巨大差距,拉低了台灣的整體評級,並構成了產業鏈的系統性風險。(Fig. 4)

(Fig. 4 全球/亞太/台灣 中小型企業總體分數比較)

  • 主題表現:
    治理議題是追趕全球的關鍵,從四大主題來看,台灣在所有主題上均已超越亞太平均。然而,若以全球為標竿,則能看出未來努力的方向:

  • 相對優勢:在「永續採購」主題上,台灣的表現與全球平均並駕齊驅,這是一大亮點。(Fig.5)

  • 改善關鍵:在「勞工與人權」及「商業道德」這兩大核心治理議題上,台灣與全球平均的差距最為明顯。這顯示我們的企業在內部治理、政策落實與文件化管理上,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Fig.6)(Fig.7)
     

(Fig. 5 全球/亞太/台灣 永續採購分數比較)

(Fig. 6 全球/亞太/台灣 勞工與人權分數比較)

(Fig. 7 全球/亞太/台灣 商業道德分數比較)

雙重驅動力:外部壓力與內部政策的匯流

台灣企業正處於一股強大的「雙重驅動力」之中,這股力量同時來自外部市場與內部法規,共同解釋了 2023 年的高風險狀況與 2024 年的快速進步。

  • 外部市場壓力:
    以歐盟的 CSRD(企業永續報告指令) 與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為首的國際法規,正透過全球供應鏈對台灣企業施加直接壓力。國際買家為了符合自身法規,勢必會對其供應商提出更嚴格的 ESG 數據與績效要求。這股力量是市場准入的硬門檻,迫使台灣企業必須正視並回應國際標準。

  • 內部政策動能:
    與此同時,台灣金管會近年來密集推動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則扮演了內部催化劑的角色。透過逐步擴大永續報告書的強制編制範圍、強化資訊揭露品質、要求第三方確信等措施,金管會為所有上市櫃公司(包括眾多中小企業)設定了明確的轉型時程表。這一系列監管壓力,形同驅動企業必須開始系統性地建立 ESG 管理制度、收集數據並留下文件紀錄。而這些行動,恰恰是提升 EcoVadis 分數的關鍵。

這兩股力量的匯流,完美解釋了眼前的動態:2023 年的高風險佔比,反映了在外部壓力來襲之際,許多台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內部管理體系尚未準備就緒。而 2024 年的顯著進步,則可視為在內部法規的強力驅動下,企業為了「合規」而採取的行動,恰好回應了外部市場的需求,從而快速提升了評鑑分數。

行動方針:化解斷層,將合規紅利轉化為真實競爭力

面對當前的挑戰與機會,台灣企業應採取有重點、分層次的改善策略,才能有效破解永續發展上的結構性斷層。

  1. 中小企業優先任務;打好治理基本功,跟上國際腳步
    中小企業應把資源集中在最需要加強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把「勞工與人權」與「商業道德」這兩個基礎面向顧好,把過去靠經驗或口頭交代的做法,變成有制度、有紀錄的書面政策和執行流程。這是最有效率、也最實際的改善路徑,不但能提升評分,也能降低風險。

  2. 大型企業進階策略:當好帶頭大哥,帶動整條供應鏈升級
    台灣的大型企業已經有國際級的表現,下一步的挑戰是從「自己顧好」進一步走向「帶動大家變好」。可以善用自身在供應鏈中的影響力,透過推動「永續採購」政策,要求並協助供應商一起提升永續表現。這不只強化供應鏈的韌性,更是整體提升台灣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招。

結論:從超越亞太,到邁向全球頂尖

EcoVadis 的數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動態且充滿希望的畫卷。2023 年的高風險警訊,精準地指出了我們的結構性弱點:廣大中小企業與世界標準的差距。然而,2024 年的強勁反彈,則證明了在內外雙重驅動下,台灣企業具備快速應變與改善的潛力。

未來的道路非常明確:中小企業需加速補強內部治理的基礎,將「合規」的壓力轉化為管理升級的動力。而世界級的大型企業則應肩負起領導責任,拉動整體供應鏈共同進步。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化解風險,從「超越亞太」的優等生,邁向全球永續供應鏈的頂尖領導者。

筆者將持續追蹤此議題,待 2024 年度的官方報告於下半年發布後,再為各位帶來最新的分析,敬請關注。

資訊

OK

警告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