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最新消息 推薦閱讀 台灣化學品管理全方位解析(下集)

台灣化學品管理全方位解析(下集)

發佈於 Jul 17, 2025
Share
台灣化學品管理全方位解析(下集)

【叁】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 --- 針對「高風險物質」的生命週期嚴格控管

管制核心精神

當一項化學物質經科學評估證實其對人體健康或環境具有顯著的急、慢性毒性或潛在風險時,就會被納入此類別進行高強度的管制。其管理範疇涵蓋了物質從製造、輸入、使用、貯存到廢棄的整個生命週期。

基本資訊

  • 主要權責機關: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
  • 法源依據:《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

管制對象分類

  • 毒性化學物質(依毒理特性分為四類)
  1. 第一類:難分解/生物累積性物質
  2. 第二類:致腫瘤、致畸胎、生殖毒性等慢性危害物質
  3. 第三類:經暴露立即危害人體或生物的急性毒性物質
  4. 第四類:具內分泌干擾素特性或有危害之虞的物質
  • 關注化學物質

指毒性化學物質以外,但基於其特性或民生議題,被認定有污染環境或危害人體健康之虞的物質。

核心管理工具

  • 許可/登記/核可制
  1. 許可證:製造、輸入、販賣第一至第三類毒化物,須申請許可證
  2. 登記文件:使用、貯存第一至第三類毒化物,須辦理登記
  3. 核可文件:運作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或關注化學物質,須申請核可
  • 專業技術管理人員

製造、使用、貯存、運送第一至第三類毒化物及特定關注化學物質的場所,應設置專業技術管理人員。

  • 危害預防及應變計畫

第一至第三類毒化物及特定關注化學物質的運作人,應提報危害預防及應變計畫備查。

  • 聯防組織

相關運作人應依法組設聯防組織,以應對事故發生時的相互支援。

申報要求與時程

  •  定期申報
  1. 紀錄與申報: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的運作人應製作運作紀錄,並定期申報。其紀錄應妥善保存備查
  2. 釋放量紀錄:運作人應記錄毒性化學物質的釋放量並定期申報,主管機關會將此資訊上網公開
  • 運送申報

運送第一至第三類毒化物及特定關注化學物質前,應向起運地主管機關申報運送表單。

  • 事故通報

發生洩漏等突發事故時,必須在30分鐘內通報所在地主管機關。

 常見違規風險

  1. 未經許可、登記或核可即擅自運作
  2. 實際運作量超過核准數量,或將物質販賣、轉讓給未合法登記的對象
  3. 未依法設置足額或合乎資格的專  

【肆】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 --- 強調「物理性危害」的公共安全與消防

管制核心精神

此類別的管理視角與前三者截然不同,它主要關注物質本身具備的易燃、易爆、氧化等「物理危害特性」,管制的終極目標是預防火災、爆炸等重大公安事故,因此權責機關為消防署。

基本資訊

  • 主要權責機關:內政部消防署及各地方消防機關
  • 法源依據:《消防法》第十五條及《公共危險物品及可燃性高壓氣體製造儲存處理場所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
  • 管制焦點:著重於製造、儲存、處理場所的位置、構造與設備是否符合消防安全標準,並對其儲存、處理、搬運等安全管理行為進行規範

核心管理工具

  • 分類分級與管制量

公共危險物品,分為以下六大類:

  1. 第一類:氧化性固體
  2. 第二類:易燃固體
  3. 第三類:發火性及禁水性物質
  4. 第四類:易燃及可燃液體
  5. 第五類:自反應物質及有機過氧化物
  6. 第六類:氧化性液體

各品項皆有其「管制量」,一旦場所內的儲存或處理數量達到或超過管制量,就必須全面符合本辦法的嚴格規範。

  • 可燃性高壓氣體

指在特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的氫氣、乙炔、丙烷等氣體。

  • 場所設置標準

法規對各類場所(如室內/外儲存場所、室內/外儲槽場所、一般處理場所等)的設置有極其詳細的規定:

  • 安全距離

場所外牆與周邊保護物(如古蹟、學校、醫院等)之間必須保持法定的安全距離。

  • 保留空地

場所四周應依儲存量級距,保留指定寬度的空地,作為防火與救災通道。

  • 構造要求

牆壁、樑、柱、地板、屋頂等須使用不燃材料或防火構造。儲存液體場所應有防滲、集液、油水分離等設施。

申報與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

場所內嚴禁火源,並應經常整理及清掃,不得放置無關的易燃物
儲存不同類別的危險物品應遵守相容性規則,避免混合存放
自主檢查

管理權人應指派專人每月對場所的位置、構造及設備進行自主檢查,並將檢查紀錄至少留存一年。
標示義務

場所應設置法規規定的標示板。
常見違規風險

  • 未經許可或未按圖施工,擅自儲存超過管制量的危險物品。
  • 儲存設施的防火間隔、保留空地寬度或消防安全設備不符合標準。
  • 未落實自主檢查,或檢查紀錄不實。
  • 不同類別的危險品混合儲放,增加反應風險。
     

【伍】先驅化學品 --- 預防濫用「非法製毒」的嚴格管控

管制核心精神

先驅化學品(Precursor Chemicals)是指可用於合法工業用途,卻也可能被非法轉用製造毒品的原料化學品。此類管制的核心在於確保這些化學品的合法使用,防止流入非法用途,是國家反毒政策的重要環節。

基本資訊

  • 主要權責機關: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內政部警政署
  • 法源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先驅化學品工業原料之種類及申報檢查辦法》
  • 管制焦點:透過流向監控與定期申報,掌握特定工業化學品的流向,避免非法挪用於毒品製造

管制對象分類

1.甲類先驅化學品:
直接可用於非法製毒反應,且為毒品合成過程中必要組成成分或參與反應的重要物質,例如:

  • 乙醯酐(製造海洛因)
  • 麻黃鹼(製造安非他命)
  • 硫酸黃樟素等

2.乙類先驅化學品:
雖非毒品成分,但可作為反應溶劑、催化劑等間接用途,仍有潛在濫用風險,例如:

  • 鹽酸、硫酸
  • 甲苯等有機溶劑

核心管理工具

  • 登錄管理與流向申報

企業若涉及甲類先驅化學品,須事先向經濟部產發署辦理登錄,並按季定期申報流向,包括進口、製造、銷售及庫存數量,嚴格監控所有交易及使用流向。

  • 交易與庫存紀錄管理

企業必須詳細紀錄每筆交易(包含對方的姓名或名稱、聯絡方式及用途等資訊),並定期盤點庫存,確保交易紀錄與實際庫存符合。

  • 稽查與查核制度

政府機關有權進行不定期的現場查核,檢視企業登錄資料與實際作業情形是否一致,並確認交易紀錄之完整性及真實性。

申報要求與時程

  • 甲類先驅化學品

每年分為四季,每季結束後(1月、4月、7月及10月底前)需向主管機關提交前一季之詳細流向資料。

  • 乙類先驅化學品

無強制每季申報義務,但必須完整保存交易及庫存紀錄,隨時供主管機關稽核查詢。

常見違規風險

  1. 未依法辦理登錄或登錄資訊錯漏
  2. 申報內容不實,或未按時提交季報,可能面臨罰鍰甚至停業處分
  3. 未妥善保存交易與庫存紀錄,導致稽核無法完整追蹤使用情形
  4. 將甲類先驅化學品轉售給未經登錄的業者

五大化學品管理比較

五大類化學品管理差異比較表

企業整合管理策略建議

1.建立全廠化學品統一鑑別清冊

企業應建立一套涵蓋採購、倉儲、生產、研發各環節的化學品清冊。清冊不僅要記錄化學品名稱與數量,更關鍵的是要標註其在上述五大法規體系下的「身份」。一種化學品可能同時是「優先管理化學品」、「第四類公共危險物品」和「甲類先驅化學品」,必須同時滿足勞動部、消防署和經濟部的規範。

2. 導入數位化管理工具

仰賴人工管理高度複雜的法規要求,不僅效率低落,也容易出錯。導入專業的環安衛(EHS)管理系統,可以將法規要求內建於系統邏輯中,實現庫存與管制量的動態追蹤、申報時程的自動提醒、以及各類文件的集中管理。特別是先驅化學品的流向追蹤,更需要精確的數位化管理。

3. 實施情境式、差異化教育訓練

應針對不同崗位的員工(如倉管、廠務、研發、現場作業員)設計符合其工作情境的訓練內容。例如:

  • 倉管人員需熟知公共危險物品的儲存規範與相容性
  • 現場作業員需了解優先管理化學品的健康危害與個人防護
  • 業務人員需掌握先驅化學品的交易限制與客戶資格審查

 4. 將法規要求前移至採購與研發階段

許多合規問題源於「不知者無罪」的錯誤心態。應建立內部審核機制,要求採購與研發單位在引入任何新的化學物質前,必須提交環安衛部門進行「法規鑑別」,確認其登錄、許可狀態與未來需滿足的管理條件,從源頭避免違規風險。

5. 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

由於五大類化學品分別由不同部會主管,企業內部也應建立相應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建議設立化學品管理制度,定期檢討各類化學品的合規狀況,協調不同法規間可能存在的衝突或重複要求。

總結

台灣的化學品管理體系涵蓋了從職業健康、環境保護、消防安全到社會治安的全方位考量,體現了政府對化學品風險的全面管控決心。有效的化學品管理不僅是企業的法律義務,更是保障永續經營與社會責任的基石。透過建立系統性、前瞻性的管理思維,企業方能在此複雜的法規網絡中穩健前行。

本指南基於最新法規資訊編製,企業應持續關注法規異動,確保合規管理的完整性與時效性。

資訊

OK

警告

OK